浅论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历程
苏州市姑苏区东环幼儿园鼎尚总园 孙炼
摘要:
当一个稚嫩鲜活的生命呱呱坠地,作为年青的父母,你将面临一个怎样的课题。首先,你必须敞开火热的胸膛去拥抱接纳他(她)。这个接纳的过程,是极其艰巨的过程。你不仅要全身心地呵护和哺育,而且还要引领他们完成从婴儿到幼儿的人生历程。俗话说“知儿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也就是说孩子从小成长的点点滴滴莫不印在父母的脑海里。这种印记,尤其是在小孩的婴幼儿时期特别深刻。当然父母要把一个孩子哺养成人,其中的艰辛付出是可想而知的,要想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一个栋梁之材,那么小时候的教育应该是特别重要的,望每个父母切不可忽略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
关键词:
接纳 呵护 付出
一、襁褓中的弄潮儿
一个孩子的诞生,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的确是天大的喜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无论是男是女都受到了家人全心的关爱和呵护。当然每个新生儿都有着他们的共性,但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从诞生之日起,他们睁眼发出第一声啼哭,就开始用新生儿的目光探究眼前的一切。可以说他们的心灵纯净得像天使,没有丁点污渍。不过每个孩子都带有双亲的遗传基因,在不具备大脑意识支配之前,他们本能的反映出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虽然他们还处在新生儿阶段,都在襁褓中,但各自的表现却截然不同。一类是好动,表现是天真活泼,一双眼睛会说话,对周边的一切都产生莫大的兴趣,虽不会说、不会走,但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映,比如说笑或发出简短的语音,令人忍俊不禁,这类孩子也有本能的需求,就是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但不同的就是会玩,玩累了就睡,这类孩子非常讲究,很讲卫生。凡这类孩子无论生在哪个家庭,都会给家人带来无限的欣喜和慰籍。另一类是喜静,静有多种理解,一种是文静、一种是木讷、还有一种是愚钝。这类孩子的婴儿阶段,大多是一吃二睡三哭闹。他们对任何人和事物反映比较漠视。这一时期的婴儿虽然都在家人被动的爱抚下,但他们的心理成长过程是不同的。前类婴儿的心理成长初见雏形,是有益健康成长的。后类婴儿的心理成长还未开发,处在初始阶段。这种现象看似很平常、很细微。但不能小视,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警觉,不然的话,这些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会慢半拍,这样会给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
孩子们在周岁前,这些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按照发展规律就是孩子在周岁里要完成坐、爬、发出简单语音、站立、行走,大部分幼儿会在周岁前完成这些过程。但也有部分孩子起步比较晚,在同龄婴儿中他们慢了很多,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在三周岁之前都很难完成这个过程(这只指极个别幼儿)。
这个过程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但其中饱含着家长们艰辛的付出。谁付出的多,谁首先会得到回报。如孩子跟妈妈亲,就会先叫妈妈。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少数婴儿要特别护理,尤其对什么都反应慢、不做任何回应这类婴儿如果不及早护理,很可能会导致其患自闭症,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在三周岁之前,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是幼儿要脱离家长全程护理而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家庭环境、育儿理念、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地理条件、同一个种族,其家庭背景也不一样,因此幼儿在各自的家庭中接受着不同的影响和教育。有些家长望子成材心切,没有走出育儿的误区,采取填、压等方式的早期教育,使幼儿过早地承担了不应有的心理负担。不过社会上也经常听闻哪里出了位神童,这只是极特殊的个体,他们确有过人之处、有特异功能,但这只是极少数,不能代表整个幼儿群体。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在这个时期把握好育儿尺度,既要对幼儿进行正确引领,又要适时调节。总之,让孩子们一方面能健康成长,一方面又要享受高质量的快乐生活,力争把每个幼儿培养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优秀儿童,为每个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之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次出征的战士
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儿童观影响儿童教育的理念、路径、方式与实践行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立场与儿童教育实践。[1]按照这种规律,孩子在家长的全程陪护下长到三周岁,他(她)们就会像出征的战士一样,登上社会的舞台。每个孩子都会在幼儿园接受三年的幼儿学前教育。通常讲,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溶于集体生活,刚开始大多数孩子都不太适应。第一阶段,大多数幼儿都表现出不愿上学,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第一种是“自我”型的,由于我国长时间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上所有的家庭结构都是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家庭里的太阳、小皇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独尊的自我意识。这样猛地置身于集体之中,失去了原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因而对过集体生活非常抵触。第二种是“怕生”型的,孩子在入园之前都生活在自己家里,活动范围很小,而且接触的全是自己的家人,现在突然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的陌生面孔,其心理受到很大的冲击,因而他们尽量想出各种理由不去上学,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第三种是“胆怯”型的,这类孩子由于长时间受家长呵护,产生了对家长的特别依赖,一旦脱离家长的怀抱,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再加之一些强势幼儿的主动出击,他们往往会受到一些伤害,因此就使他更难溶入这个群体。这类幼儿的恐学心理较前面两种类型的幼儿更为强烈。这种“恐学、厌学”的状况大多数幼儿都会在2—3周内得到改观,消除这种心理。但也有极少数幼儿持续时间比较长,要做很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得到缓解。等一切问题解决以后,幼教工程才算拉开帷幕。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我觉得幼教老师才是真正人类最具匠心的灵魂工程师。大家都知道初入园的幼儿什么都不知晓,而且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老师既是妈妈又是师长。自古说得好“桑大从小育,长大育不直。”充分说明幼儿的学前教育是人类教育最重要的奠基石,不能有半点马虎。可以想象幼教老师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那么,是否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就会获得应有的发展呢?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学前教育对象生活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影响作用最大的就是微系统中的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园一致”,双方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价值的实现。[2]为了让孩子们迅速消除一切障碍,磨合成一个整体,这项工程也不同凡响。首先要让孩子们守纪律,守纪律对一个成人来说只要讲明纪律的重要性,大家都会理智的遵照执行。但对幼儿来讲难度却非常大。因为每个孩子在家里自由自在、天马行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任何制约,但现在一切要守规矩、一切行动听指挥。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守纪律?第一是直观行为。要求做什么,老师会先示范,然后依次教每个孩子怎样动作,经过反复演练。再就是注重奖励,及时地表扬并奖励小红花给做的好的幼儿,激励幼儿的进取心,慢慢地由机械行为变为自觉行为,时间一长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好习惯慢慢延续就成为了规则。第二在生活教育中,“生活”是指具体的“做”和“事”。“教做学合一”中的“做”就是“生活”的同义词。陶行知解释说:“教学做有一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3]要让孩子们知道“珍惜”、“节约”,从小就明白怎样做人的道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在入学前大多在家里都是享受着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这让多数孩子养成了挑食、偏食的毛病。他们进食不是按营养搭配比例,而是按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食物则随意丢弃。学校每天的配餐都是保健老师按幼儿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来合理搭配膳食,由厨房阿姨精心烹制,可有的孩子也不好好用餐,宁肯饿着肚子放学去吃路边摊点上的一些垃圾食品,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幼儿身体发育的严重营养不良。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国泰民安,幼儿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非常幸运。他们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感恩,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都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三、横空出世的勇士
陶行知说:“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4]幼儿在幼儿园经过小、中班的学习和锻炼,大多数幼儿都具备了一定的常规,建立起了集体观念,都能够溶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愉快地生活,也能够按自己的性别正确地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男生能够礼让女生,女生也能和男生和睦相处。偶尔发生的一些小纠纷也能在老师的劝导下很快和解。多数孩子还表现出乐于助人,有着很强的同情心,经常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小朋友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食物带来幼儿园和同伴一起分享,看到有小弟弟小妹妹摔倒,马上扶他们起来,并带领一些新来的幼儿参观校园,送礼物给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已培育出了爱的火花。他们已经懂得了要关爱身边的人,尊敬长辈,热爱自己的国家,懂得了要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不怕困难、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热爱劳动。一则锻炼身体,二则增进自己的品德素养。
幼儿在这个阶段,语言对他们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大多数幼儿在入学前都只掌握了极其简短的语言,他们都渴求在语言方面吸取更多的营养,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多组织幼儿看图书,经常给他们讲故事,故事的语言要美好亲切、简洁明快,让孩子们一听就懂,明白其中的道理,其间还应让孩子们自己通过看图讲述,大胆猜测故事情节。这时期的幼儿极具好奇和模仿力,他们能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做得神形兼备、维妙维肖,尤其是那些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增加他们对语言的兴趣。随着语言的丰富,孩子们的想像力像长了翅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开始观察和认知周围的一切,对各项事物,包括大自然的所有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产生出极强的探究心理。多数幼儿为解心中之谜,他们猎取的知识面已超越成人。比如看电视,除看必看的动画片外,他们还喜看社会科学栏目,从中了解大自然的一切,有的幼儿不仅爱动脑还爱动手制作一些模型,像模像样,很有创意。他们除了这些以外,还非常喜欢户外的体育锻炼、喜欢做游戏。每当创游时间都看见幼儿在那些区域中唱歌跳舞、画画做手工、或有模有样地饰演某一社会职业工作人员。他们把生活中的美用各种形式进行表达渲染,他们不仅懂得美、还知道怎样去创造、去欣赏,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幼儿在幼儿园成长的最后阶段,就是通过大班的锤炼和磨砺。他们的心理成长已达到了质的飞跃,他们的情趣和爱好已呈多元化。他们在欣赏自我的同时也知道怎样去欣赏别人。这时的他们已建立起很强的荣辱观,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也能根据自己情趣爱好,建立纯洁的同学友谊,尤其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老师,家长的好评。他们把这些赞美当成自己成长的动力,都期望自己能在幼儿园这座熔炉中来一次华丽的变身,以崭新的姿态踏入人生最重要的征途,去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
附记: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也是一位幼教工作者。我始终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已完成学前教育现就读小学一年级,目前一切发展良好,我很欣慰。在我养育自己孩子和教育他人孩子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其中的苦与乐。育儿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伴随着极大的幸福和快乐,现在我把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观念传导给大家,与各位年轻的母亲和同行共勉,如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斧正。
参考文献:
[1]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 (现代教育论丛 2010年04期)
[2]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 2008年04期)
[3]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4]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致朱瑞琰》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